有段时间,她在《我在北京,挺好的》里的胖身材让人不禁猜测:“是不是为了角色增肥?”毕竟,演员因角色需要而改变身形并不罕见。比如马东锡,为了演硬汉,他常年保持着壮硕的身材;彭于晏,也常根据角色要求,时而变瘦,时而练肌肉。然而,王茜华的变化却别有原因。后来才知道,体重激增是因为她服用了治疗甲状腺的药物,体重迅速飙升至200斤。对一名女演员来说,这几乎是断了戏路。为了恢复形象,她打了瘦脸针,结果反而让脸部显得僵硬,变得更加不自然。
回顾她的起步,算得上是坎坷的。16岁那年,王茜华考进了西安艺术学校,毕业后被分配到儿童剧院。由于身高问题,她只能演些小角色——如大树、小动物等,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。大多数人可能会因此妥协,但她却不甘心,最终又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。那段时间,她做过许多跑龙套和配角,日子过得艰辛。但她总是说:“每一句台词都得琢磨透。”正是这种较真劲,成了她后来演绎农村角色的法宝。就像在《关中女人》里的荷花,只有对生活的深入观察,才能演绎出那种隐忍与爆发。
感情上,她也曾经历过些许波折。她的第一任丈夫是位德国留学生,两人在聚会上相识,觉得很合得来便结了婚。但日子一久,两人逐渐发现,文化差异让他们渐行渐远——他习惯喝冷牛奶,而她偏爱热粥;他周末喜欢去酒吧,而她则更愿意呆在家里看剧。最终,他们和平分开了。幸好后来,她遇到了沈航——那时他是《胡杨女人》剧组的导演。沈航注意到王茜华对剧本的认真态度,有时一场戏她会和编剧磨上半天,只为让台词更符合农村妇女的口气。渐渐地,两人走到了一起。
在王茜华生病的那段时间,沈航一直陪在她身边,帮助她康复,监督她锻炼,调整饮食,渐渐地,她的体重得到了控制。如今,看她发的动态,尽管她不再是当年荧幕上那个“标准”的形象,但她的气色依旧红润,和丈夫一起过着简单而踏实的生活。很多人说:“比起荧幕上的角色,现在这样健康的样子,更让人感到欣慰。”
演员的职业有时真的挺特殊的,观众往往记住的,都是他们在镜头前的形象——瘦一点,漂亮一点,帅一点,似乎成了行业的默契。但谁说演员必须永远维持一个固定的模样呢?王茜华塑造的那些经典角色,早已超越了外貌,留下的,是她在角色中展现的坚韧与乐观,那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。
如今,55岁的她,虽然不再频繁拍戏,但偶尔会在直播中和网友聊聊当年的拍摄趣事。有人问她,还会不会再演农村剧,她笑着回应:“只要身体允许,有合适的角色,我肯定会出演。”不管怎样,相比于“认不认得出来”,健康快乐地生活,才是最实在的事儿,你说对吧?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